精選

朱恩資料簡介

原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臨床部副主任中醫師。1988年畢業於廣西中醫藥大學醫療專業,獲醫學學士學位,隨後畢業於廣西中醫藥大學中醫藥專業碩士研究生班及中央民族大學民族管理碩士研究生班,以及湖北中醫藥大學中醫骨傷專業博士研究生班,獲博士學位。曾任廣西中醫藥大學推拿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廣西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推拿科副主任、副主任醫師;曾兼任中國傳統推拿學會會員,廣西推拿專業委員會常委,香港推拿學會永久名譽顧問,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客座助理教授。現兼任香港註冊中醫學會會長(第八届);《香港中醫雜誌》主編;世界中醫藥聯合會常務理事;世界中醫藥聯合會中醫手法專業委員會副會長;世界中醫藥聯合會風濕病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

從事臨床、教學和科研工作25年多,參加和負責省級和部級科研項目多項,公開發表及交流的專業論文25餘篇。

專業研究範圍:骨傷疾病及風濕骨痛症等。

聯系方式

  • 電話:39564622   Whatsapp:97163468
  • 地址:上環蘇杭街19-25號永昌商業大廈20樓D室
  • 地鐵:上環站E2出口(中遠大夏後面)或A2出口(經孖沙街到蘇杭街左邊)

文集:以下是我的一些經驗分享,以及廣博中醫診所的最新消息。

「三九貼」是中醫的一種獨特療法

天灸,是中醫灸治療法中非火熱灸法中的主要方法,又稱發泡療法。天灸療法是中醫傳統的外治療法,是借助火的热量及藥物對穴位的刺激,使局部皮膚發紅充血,甚至起泡,以激發經絡、調整氣血而防治疾病的一種獨特療法。

「三九貼」是通過將特殊調配的藥物貼敷於特定的穴位,可使藥物持續刺激穴位,通經入絡,達到溫經散寒,疏通經絡,活血通脈,調節臟腑功能的效果,既可改善臨床症狀,又可提高機體免疫力。

冬季的天灸是三九貼,亦稱三九療法。也就是農歷冬至這一天算起稱一九天,往後順數每九為一隊段,即第十日為二九天,第十九日為三九天。

1.「三九灸」是「三伏灸」的補充

     「三九灸」與「三伏灸」相配合,能顯著提高人體免疫能力,抗衰延年,減輕患病症狀,減少疾病的發作,使人體陽氣充沛,經絡氣血貫通,抗寒能力增強,幫助患者過一個「溫暖」的冬天。

2.三九貼是一種獨特療法

       三九貼敷是我國傳統醫學特色的天灸保健療法,安全簡便、老幼皆宜,是三伏天灸“冬病”治療的延續。“冬病”是指某些好發於冬季,或在冬季加重的疾病。

      “三九天”是一年中最為寒冷的時期,也是人體陽氣最弱的時候,氣血不暢,皮膚乾燥,毛孔閉塞,此時諸多疾病易得易犯,如果在此時運用三九貼療法穴位貼敷,通過外用藥物直接刺激穴位,並通過透皮吸收,使局部藥物濃度明顯高於其他部位,作用較為直接,達到刺激經絡,起到溫陽益氣、益肺健脾、補腎散寒、活絡止痛等目的。

3.「三九貼」的五大奥妙作用

      (1)防治疾病:三九貼有與內治同樣的作用機理,從前研究概況,三九貼除藥物直接進入血液循環系統發揮其本身的藥理作用外,還有調整各系統組織器官功能和機體免疫功能等作用。

      (2)提高機體免疫功能:三九貼提高機體免疫功能的途徑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通過不同程度地增強網狀內皮系統功能活動,增加體內各種特異性抗體及非特異性抗體等作用而實現的。經三九貼貼敷,也可擴張局部毛細血管,加速血液循環,對血液成分起到調整作用。

      (3)可以防治多種疾病:三九貼不僅對神經痛、頭痛、胃痙攣等有良效,而且對神經麻痹、半身不遂也有效,由於它對神經具有興奮和抑制的雙向調節作用,可使功能低下、衰弱或麻痹的神經得以興奮,或使由於過敏而引起疼痛、痙攣的神經得以鎮靜。

     (4)間接作用:三九貼的間接作用即是藥物對局部的刺激,通過經絡系統的調節而起到糾正臟腑陰陽的偏盛偏衰、補虛瀉實、扶正祛邪等作用。

     (5)直接作用:中醫學認為,三九貼藥物透過皮膚、孔竅、腧穴等部位直接吸收,進入血絡經脈,輸布全身,以發揮其藥理作用。

4.哪些人適合做三九貼?

  (1)呼吸系統疾病:支氣管哮喘、慢性支氣管炎、過敏性鼻炎、慢性咽喉炎、虛人感冒等。

  (2)消化系統疾病:胃痛、慢性胃炎、慢性腸炎、胃腸功能絮亂、消化不良等。

       (3)運動系統痛症:頸椎病、肩周炎、腰腿痛等。

  (4)免疫系統疾病:風濕性關節炎、寒濕性關節炎、蕁麻疹等。

  (5)兒科疾病:調節免疫、增強體質,支氣管哮喘、反復咳嗽、體虛易感冒、厭食、腹瀉、遺尿、消化不良、汗症等。

國醫大師韋貴康治療骨折經驗

韋貴康教授,曾任廣西中醫學院笫二附院院長、廣西中醫學院院長、骨傷科研究所所長。現為第三屆國醫大師,廣西中醫藥大學終身教授,主任醫師,博士後導師。著名骨傷科專家、全國名老中醫、教授、國醫大師、中國中醫科學院首批學部委員。現任世界中醫骨傷科聯合會常務副主席、世界手法醫學聯合會主席。

擅長中西醫診治骨傷科疾病,以骨傷手法治療而著稱。主要診治: 頸椎病,頸、腰椎間盤突出症、頸、腰椎管狹窄症,胸椎小關節紊亂症,骨盆傾斜症,與脊柱相關疾病,骨傷科疑難雜症等。

一、中醫治療骨折原則

中醫傳統方法治療骨折,適用四肢、軀幹各類型骨折,治療原則包括手法整複、夾板固定、中藥內服或外用、功能鍛煉,對多種骨折,具有骨折復位好、癒合快、療程短、功能恢復好、病人痛苦少、併發症少等優點。

1.整復原則:“早、一、好”

“早”,即整複時間越早越好,最理想時間在傷後4小時內進行,這時局部腫脹初始,疼痛不太敏感,有利於手法整複,患者來診後要在全身狀況允許的情況下,盡可能早的整複。

“一”,即整複時盡可能爭取一次成功,因為多次整複容易傷及筋脈。

“好”,即要求對線要好,功能對位為主,不強求解剖對位,以恢復肢體運動功能為目的。

2.固定原則:“牢、適、少”

“牢”,即固定要牢固。

“適”,即患者感覺舒適,又不影響牢固固定。

“少”,即在牢固的前提下,固定材料使用要少一些。盡可能用輕便材料外固定,多採用不超關節外固定,關節內或靠近關節採用超關節固定。

3.練功原則:“早、常、好”

“早”,即練功時間越早越好,整複固定以後即可開展功能鍛煉。

“常”,即堅持經常性的鍛煉。

“好”,即採用好的練功方法,早期以肢體肌肉收縮活動為主,中期可做關節活動,後期做生理範圍內的各種活動。

4.內服中藥原則:“破、和、補”

“破”,即早期用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法。

“和”,即中期用和血生新、續筋接骨之法。

“補”,即後期用補肝腎、舒筋通絡之法。

初期用複元活血湯;中期用陳術四物湯加骨碎補、自然銅、合歡皮、川斷等;後期用六味地黃湯加減。

二、骨折併發症、後遺症中藥內治

骨折併發症、後遺症多是由於骨折對位對線不良,或傷後缺乏相應的功能練習,或勞累過度,或感受風寒濕邪等原因所致,其臨床表現比較複雜,中醫辨證治療可收到很好的效果。

骨折後遺症是傷後數月仍存在的症狀,多表現為虛證,以腎虛為主,兼有夾瘀、夾濕、夾寒,總的治療原則是補腎祛瘀、通絡。強調辨證論治,隨症加減,才能收到應有的效果。

辨證分型:

1.氣血瘀滯型

肢體關節麻痛或劇痛難忍,夜間為甚,多見於中老年人,局部輕度腫或不腫,舌紅苔薄或薄白,脈細數。

治宜活血散瘀止痛。

方用痛安湯:丹參18g,白芍12g,兩面針12g,田七9g,降香9g,煆龍骨30g,炙甘草5g,加土鼈蟲6g,路路通9g,炮甲5g,白花蛇舌草12g。

2.陰虛肺熱型

患肢肌萎縮,皮膚乾燥、皸裂,伴乏力,或氣喘,咳嗽痰少,腹脹,口幹,舌紅苔薄白,脈細弱。

治宜滋陰潤肺理脾。

方用生地四物湯加桑白皮12g,石斛12g,麥冬12g,百合12g,沙參12g,黨參12g,淮山15g。

3.風寒濕痹型

多為關節內骨折或脊柱骨折後遺症。局部疼痛,畏寒,與天氣變化有關,舌胖淡紅,苔白膩,脈細滑。

治宜祛風散寒勝濕。

方用舒筋湯:當歸12g,羌活6g,赤芍12g,白術12g,海桐皮12g,甘草5g,加獨活12g,細辛3g,防風5g,土茯苓15g,千斤拔15g。

4.氣陰失調型

患肢無力,自汗,畏寒,舌淡苔白,脈細弱,此多為陽虛;或患肢無力,畏熱,盜汗多,舌紅苔白,脈細數,此多為陰虛。

陽虛者治宜補氣斂陽。

方用四君子湯:黨參12g,白術12g,茯苓12g,甘草5g,加浮小麥12g,麻黃根12g,北芪15g,合歡皮12g。

陰虛者治宜益陰固表。方用大補陰丸:熟地12g,龜板15g,知母6g,黃柏6g,豬脊髓12g,加石斛12g,五味子6g,麻黃根12g。

5.肝腎虧損型

症見骨折遲緩,或不癒合,局部酸痛,腰腿酸軟,頭暈眼花,舌淡苔白,脈沉細。

治宜滋補肝腎。

如陰虛,方用六味地黃湯。熟地12g,淮山15g,山萸肉12g,澤瀉12g,丹皮12g,茯苓15g,加五味子6g,烏藥12g。

如陽虛,方用附桂八味丸。六味地黃東加附子6g,肉桂3g,加巴戟天12g,菟絲子12g,杜仲12g。

6.骨蒸勞熱型

關節脹痛發熱,或兼手足心發熱,舌紅有瘀斑,苔黃,脈細數。

方用丹梔逍遙散。丹皮12g、梔子12g、柴胡12g、白芍12g、枳殼6g、桑枝15g、地骨皮12g、當歸12g、桑白皮12g,加石斛12g,麥冬12g。

上述中藥用法:中藥水煎服,每天1劑,分2次服,隨證加減。每3~5天複診1次,連續治療1個月。

本文來源:《國醫大師韋貴康骨傷手法臨證經驗錄》

中醫點穴治療耳鳴

中醫認為耳鳴與腎密切相關,此外還與脾、肝、肺、心等都有關係。臨床將耳鳴分為虛證和實證兩大類。實證耳鳴病因很多,常見的是外感邪熱所致。生活中稍有不慎,風邪就會侵犯人體,且外邪循經絡而上行蒙蔽耳竅,出現耳鳴。虛證耳鳴多由於臟腑虛損所致。中醫理論認為“腎開竅於耳”,虛症耳鳴多與腎精虧虛有關,老年人多見。此外,“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氣虛、肝鬱脾虛或心脾血虛都可使氣血生化功能受影響,導致耳脈缺乏濡養,誘發耳鳴。如下介紹兩种常見的由實證及虛證所致耳鳴的點穴治療方法。

1.實證

     主症:患者發病多較突然,症狀比較重,耳鳴聲較大,與情緒情志變化關係密切,常常在鬱怒之後發生或加重。多伴有口苦、心煩、頭昏、頭痛、急躁易怒等肝火上逆的症狀,舌質紅,苔黃,脈弦數。

    治法:清肝瀉火,疏通耳竅。以足少陽、手少陽經穴為主。

    主穴:翳風、聽會、耳門、中渚、風池。

    配穴:肝膽風火者,加太沖、丘墟;外感風邪者,加外關、合穀。

    手法操作:瀉法。每穴平揉、壓放各20次。

    方義:手、足少陽兩經經脈均入耳中,因此取手少陽之中渚、翳風、耳門,足少陽之聽會、風池。疏通少陽經絡,以清肝瀉火。

2.虛證

     主症:多為老年人發病。耳內猶如蟬鳴,鳴聲一般不會很大、很響,可伴有腰膝酸軟、眼花、眼乾澀等腎經不足之症,兼症往往表現不明顯,舌質紅,少苔,脈細。

    治法:益腎養竅。以足少陰、手太陽經穴為主。

    主穴:太溪、照海、聽宮、足三裡。

    配穴:腎氣不足者,加腎俞、氣海;肝腎虧虛者,加腎俞、肝俞。

   手法操作:補法。每穴平揉、壓放各20次。

   方義:太溪、照海補益腎精、腎氣。聽宮為局部取穴,可疏通耳部經絡之氣。足三裡健脾和胃,生化氣血。

4.驗案例證

    黃某,男,27歲。公司職員。

    主訴:上半年曾患過1次重感冒,感冒痊愈後而逐漸出現右側耳鳴症状。經醫院檢查為:右耳膜完好。最近兩周耳鳴加甚,伴有口中微苦;走路時耳鳴顯著。檢查:舌質红,苔黃。脈象弦,左關有力。為膽熱所致。

   中醫診斷:耳鳴 (肝火上擾型)

    處理:取翳風、聽會、耳門、中渚、風池腕骨、通里、合谷等穴。每穴平揉、壓放各20次。

    此病,隔日點穴1次,連續點穴治療10次,1個月後基本痊癒。

5.耳鳴日常生活注意

     耳鳴者日常生活中飲食應儘量減少動物內臟、奶油等脂肪攝入。可以多吃些紫菜、蝦皮、蘿蔔、黑木耳、魚、牛肉、黃瓜等食物。另外,常吃刺激性強的食物容易患上耳鳴,如咖啡、酒精、煙草等會加重病情。同時還應避免長時間接觸雜訊或暴露在嘈雜環境中,避免長時間使用耳機聽音樂,或接打電話時間過久音量過大等。